系部快讯

首页 > 新闻通知 > 系部快讯 > 正文

地质工程系2025届毕业生综合实践系列活动圆满开展

发布时间:2025-07-09 阅读数:

2025年4月至6月,地质工程系以“实践育人”为核心,通过“科普观摩+野外实训+毕业座谈”三维联动,打造贯穿毕业季的特色育人链条。从防震减灾科普大赛的思维启迪,到黄土地质一线的技能锤炼,再到师生座谈的成长总结,系列实践活动全面提升了学生专业素养与职业竞争力。

一、科普实践拓视野 防震减灾启新知

地质工程系秉持“实践育人”理念,于2025年4月组织2021级本科生赴太原市博物馆观摩“2025年山西省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本次活动作为毕业实习重要环节,由地质工程系负责人莫平以及系部专任教师石文慧带队指导。

在活动现场,全体师生系统学习了科普内容架构设计、专业知识转化技巧等核心要素。通过观摩行业专家精彩展示,深入了解了防震减灾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参赛选手将复杂的地质工程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为地质工程专业学生提供了生动的教学案例。




本次活动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拓展了学生专业视野,深化了对行业发展的认知;二是培养了科学传播能力,提升了综合素质;三是增强了职业认同感,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大家纷纷表示,这种沉浸式学习体验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地质工程专业的社会价值。

二、黄土地质砺真知,实践育人强技能

2025年5月,地质工程系组织并开展了黄土边坡专题实践教学活动,构建并推行了“理论-实践-创新”三阶递进培养体系。

理论教学环节,地质工程系精心打造了系列精品讲座,例如余传涛副教授主讲的“高密度电阻率法原理及工程应用”专题讲座,系统阐释了物探技术的最新发展,详细展示了仪器设备的工程应用场景及应用方法;莫平开设的“黄土边坡多场耦合监测技术”专题讲座,深入讲解了水分场、温度场、应力场的协同监测理论与方法,并系统介绍了相关工程案例与应用成效;关帆帆博士则聚焦“黄土斜坡工程响应机制”,揭示了形变热响应的内在规律。相关讲座紧密契合野外实践内容,为实践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野外实践阶段,在莫平、何晟迪带领下,地质2101班全体同学赴吕梁市临县黄土地质与地表过程实验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本次实习创新性地采用了“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在实验基地,学生们分组完成了区域地质调查、无人机智能航测、边坡工程监测、高密度电法勘探等实践任务,大大提升了实践教学的科技含量。实习结束后,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了数据处理、图谱构建等内业工作,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实践成果报告。

三、毕业座谈话成长,扬帆启航展宏图

在圆满完成系列实践活动后,地质工程系于6月初隆重举行2025届本科生毕业答辩会暨师生座谈会。答辩会上,学生们充分展示了在实践教学中的丰硕成果。莫平指导的边坡监测小组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分析方法,其研究成果获得评审专家高度评价;余传涛指导的电法勘探小组通过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生动展示了勘探成果,展现了扎实的专业功底。

座谈会上,系支部书记苏贺首先通报了本届毕业生的优异成绩:地质工程方向(2101班)考研上岸率达84%,录取院校包括中南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知名高校;综合就业率达100%,毕业生主要就职于冶金岩土工程勘察有限公司、县市区自然资源局等企事业单位。这一优异成绩创下了近年来新高。

在自由交流环节,毕业生们深情回顾了求学时光。保研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武开浩同学谈到:“从大一的专业认知实习到大四的毕业设计,渐进式的实践培养让我明确了研究方向。”签约中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的艾华同学表示:“普通地质学野外实习中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培养了我严谨的工作作风。”考研至吉林大学的魏桂佳同学则感慨:“科技创新竞赛经历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更锻炼了团队协作精神。”与会学生还对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座谈会上,苏贺对学生的成长给予了充分肯定,总结时指出:“地质工程专业高质量就业既是同学们努力的成果,也是我系人才培养质量的体现。”莫平勉励毕业生:“希望你们在新的舞台上继续发扬脚踏实地、勇于探索的地质精神。”何晟迪特别叮嘱:“希望同学们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各自的求学之路或岗位上绽放光彩。”

       此次系列实践活动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有机统一,为培养新时代地质工程人才探索了有效路径。地质工程系将持续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初审:莫   平

复审:邢   凯

终审:梁泽莹